新闻详情

拱墅红旗河片区藏了80万只河蚌 吃淤泥产珍珠

编辑:上海马桶下水道疏通公司时间:2020-10-15

  白色圆球体内放着河蚌。

  最近,拱墅区红旗河区顺利通过市级美丽河湖检查,在审查过程中,挂在红旗河区5条河内的80万只河蚌吸引了省、市级美丽河湖检查专家的注意。目前,杭州城市河道大部分只能维持在四五类,而红旗河区能够始终稳定在四三类,这背后的秘法宝究竟是什么?

  今年,拱门区以区域水质提高为目标,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哈工大、浙江大学、启尚清湖等团队合作,引进了新的生物治水技术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为红旗河区域制定了水质提高方案,逐渐恢复和完善了河道生物群落、物种培养、生态指标。该技术经中国科学院认证的专利治水技术,首次应用于城市河道管理。

  9月25日上午,记者来到红旗河区的藻类扩培区,看到河边有两个从网上出来的池塘,一个从河底出来的泥,一个放在珍珠上吃的藻类。工作人员表示,藻类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正好来源于河底的淤泥,两池相邻,正是为了让藻类吸收淤泥中的氮、磷等元素,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河底的淤泥,还可以降低淤泥的臭味。

  提到藻类,我们经常联想到水体富含营养化,认为藻类是有害的。事实上,河道上还生长着一些有益的藻类。拱墅区引进的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技术利用水中的有益藻类饲养河蚌。一只成年河蚌每天能过滤100升以上的水,24小时不间断考虑食水中的藻类、浮游动物、有机碎屑等,作为调节河道水质的有力助手。

  拱墅区城管局城市河道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范能介绍,河床底部积存的淤泥影响河道水质和洪水,每年政府都要花费大量的财政经费清淤,其实河道底泥中的有机质是水体微生物菌类的营养来源,经菌类分解代谢后的无机盐可以被浮游植物藻类和水生植物吸收,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水中浮游动物和鱼、虾、蚌、螺等水生动物吞噬营养盐类、食藻类、有机碎屑生长,动植物死亡后可以被菌类分解,形成有效循环。

  针对红旗河区水质状况,拱门区采用新的生物治水技术,提取河底淤泥进行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菌剂有效分解,扩大相应的有益菌、藻类,通过智能生物链靶向治水控制系统,根据水质数据,向各河蚌专用运输管道

  在红旗河区10公里的河道上,挂着80万只淡水珍珠蚌,就像安装了80万只小型生物过滤器一样。再加上河道配置的水生植物,定期配合投放合理数量的上中下层鱼类,丰富水体环境,完善了河道生态循环系统。河底的淤泥少了,水体清了,河里的蚌鱼也长大了。

  那么,为什么是80万只,之后投入量会增加呢?范能表示不会继续投入,现在的数量是根据该地区河道的水质状况定制的,超过一定的数量反而会影响整个地区的水体环境。目前,该区域共有五个藻类扩展站,工作人员也定期检查河蚌的生长情况,控制淤泥的抽取量,各环节相连,保持整体生态平衡。

  水质稳定后,定期循环捕获河中的贝类、鱼类,将水中的有机营养带出水体,不仅可以保持水体营养平衡,还可以降低水氮、磷营养盐,防止营养丰富,获得相当大的经济效益。河蚌全身是宝,蚌壳可以制作美丽的工艺品销售给各百货商店,蚌肉可以生鲜送到各大菜场、超市、餐厅、罐头,制作珍珠、制作高级珠宝或磨粉,尽量使用。后期也可以继续发展水产品加工厂、珍珠批发市场等定居拱门,带动当地就业和经济增长。